熱門關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偏方大全 > 中醫(yī)保健偏方

臌脹·脾腎陽虛證有什么癥狀?吃什么好得快?

時間:2023-08-05 16:59:34   來源:人體穴位網  作者:eeocool.cn
答:

臌脹·脾腎陽虛證(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1])是指脾腎陽虛,虛寒內生,以腹部脹滿,入暮較甚,脘悶納呆,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酸,腹部冷痛,久瀉久痢,或完谷不化,或浮腫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為常見癥的臌脹證候[2]。

臌脹·脾腎陽虛證患者常見以下癥狀:

患者腹大脹滿不舒,朝寬暮急,面色蒼黃,或呈?白,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腫,小便短少不利,舌質胖,邊有齒痕,淡紫,苔白滑,脈沉弦無力[3][2][4]

這是脾腎陽虛,不能溫運,水濕內聚的表現:脾腎陽氣不運,水寒之氣不行,故腹脹大不舒,入暮尤甚。脾陽虛不能運化水谷,故脘悶納呆。陽氣不能敷布于內外,故神倦怯寒肢冷。若水濕下注,則下肢浮腫。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行,故小便短少。面色蒼黃或?白,均為脾腎陽虛的表現。舌體胖淡紫,脈沉弦無力,均為脾腎陽虛,內有瘀血之象。[3]

臌脹·脾腎陽虛證治宜溫補脾腎,化氣行水[3][4]。

臌脹·脾腎陽虛證患者常吃干姜、鹿角片、茯苓、澤瀉、車前子、黃芪、山藥、薏苡仁、扁豆、肉桂等好得快[4]。

建議臌脹·脾腎陽虛證患者使用以下食療方進行食療[4]

1.牛筋黑豆粥:牛筋100~150g(干品需溫置于保溫器中,沖人開水泡4小時左右至完全發(fā)起),黑豆100g,蔥花、胡荽、姜絲、鹽、味精、雞精等各少許。先將黑豆用冷水提前浸泡一個晚上,將牛筋切成小塊,與黑豆同入鍋共煮。武火煮至其開鍋沸騰,待粥開鍋沸騰后轉至文火慢煮至其黏稠,適量放入鹽、味精、雞精等調味品;最后把蔥花、胡荽、姜絲也一起放人,加入少許香油,起鍋即可食用。

2.麻辣羊肉炒蔥頭(《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瘦羊肉200g,蔥頭100g,生姜10g,素油50g,川椒、辣椒各適量,精鹽、味精、黃酒、醋各少許。先將羊肉洗凈,切成肉絲;生姜洗凈,刮去皮,切成姜絲;蔥頭洗凈,切片。將炒鍋置火上,放入素油燒熱,投入適量川椒、辣椒,炒焦后撈出;再在炒鍋中放入羊肉絲、姜絲、蔥頭煸炒,加入精鹽、味精、黃酒、醋等調味,熟透后收汁,出鍋即成。佐餐食用。

3.青蝦炒黃瓜:青蝦400g,黃瓜25g,蔥1棵,鹽少許,蛋清、藕粉、油各適量。黃瓜切成短塊,蔥切段,將蛋清、藕粉加入青蝦,充分混合,在熱油中將蝦仁炒至鮮紅為度,黃瓜、蔥另炒至變青時,加入雞湯及調味品,并加入蝦子、藕粉勾芡即成。趁熱食用。

臌脹為病證名[5]。即鼓脹。見《黃帝內經靈樞·水脹》。又稱單腹脹(《景岳全書·雜證謨》)、蜘蛛脹(《類證治裁》)、蜘蛛蠱(《醫(yī)學入門》卷五)、血鼓(《石室秘錄·內傷門》)、蠱脹(《古今醫(yī)鑒·脹滿》)、氣脹(《醫(yī)碥》卷三)[6]。是指由水、氣、瘀血、寄生蟲等所致,以腹部膨脹如鼓,腹皮青筋顯露,膚色蒼黃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鼓脹是以腹部膨脹如鼓而命名[3]?!饵S帝內經靈樞·水脹》篇載:“鼓脹何如?歧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脹由情志郁結,飲食不節(jié),嗜酒過度,或蟲積日久,肝脾受損,日久傷腎,終致氣滯血瘀,水濕不行所致[7][6]。亦有由癥瘕、積塊發(fā)展而成[7]。治宜健脾滲濕、化瘀通絡、理氣逐水、益腎養(yǎng)肝等法[7]。

西醫(yī)的的肝硬化、結核性腹膜炎、血吸蟲病、營養(yǎng)不良及腹腔內惡性腫瘤等疾病的后期,多屬鼓脹范疇,可參考鼓脹治療[6]。

臌脹現常分為肝脾血瘀證、陰虛水停證、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證、氣滯濕阻證、寒濕凝滯證、水熱蘊結證、正虛邪戀證、脾虛濕困證等辨治,詳見鼓脹條。

查看評論

標簽: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評論:臌脹·脾腎陽虛證有什么癥狀?吃什么好得快?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