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黃·濕熱蘊結(jié)證(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是指正虛濕熱留戀,以脘痞腹脹,脅肋隱痛,飲食減少,口中干苦,小便黃赤,苔膩,脈濡數(shù)等為常見癥的陰黃證候[2]。
陰黃·濕熱蘊結(jié)證常見以下癥狀:
患者脘痞腹脹,脅肋隱痛,飲食減少,口中干苦,小便黃赤,舌苔膩,脈濡數(shù)[3][2]。
這是濕熱留戀,余邪未清的表現(xiàn)[3]。
陰黃·濕熱蘊結(jié)證治宜利濕清熱,以除余邪[3]。
陰黃·濕熱蘊結(jié)證患者常吃茯苓、澤瀉、陳皮、薏苡仁、玉米須、赤小豆、雞骨草等好得快[3]。
建議陰黃·濕熱蘊結(jié)證患者使用以下食療方進行食療[3]:
1.玉米須蚌肉湯(《中國藥膳學(xué)》):玉米須50g,蚌肉120g。先將蚌肉放入陶鍋文火煮熟,再放玉米須一起煮爛。每次食蚌肉30g,喝湯約150mL,每日2次。
2.雞骨草棗湯(《嶺南草藥志》):雞骨草30g,大棗10枚。雞骨草與大棗一同放入陶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即可。食棗飲湯,每日2次。
3.赤小豆鯉魚湯(《外臺秘要》):鯉魚1條(250g左右),赤小豆100g,生姜1片,鹽、
味精、料酒、食用油各適量。將赤小豆洗凈,加水浸泡半小時;生姜洗凈;鯉魚留鱗去內(nèi)臟,洗凈。起油鍋,煎鯉魚,入清水適量,放入赤小豆、生姜、料酒各少許。先武火煮沸,改文火燜至赤小豆熟,調(diào)入鹽、味精即可。隨量食用或佐餐。每周可服食3次。
黃疸(jaundice[1][4])為病名[5]。是指以面目發(fā)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1][4]。古代亦稱黃癉[6][5]。目睛黃染尤為黃疸的主要特征[7]。主要由脾濕胃熱、熏蒸肝膽、膽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膚所致[6]。黃疸有屬陰屬陽,在臟在腑之分[5]?!杜R證指南醫(y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濕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臟。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里,膽熱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治在脾。”
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為陽黃和陰黃[6][5]。陰黃是指濕濁留滯,正氣不足,以病程長,皮膚鞏膜黃色晦暗如煙熏為主要表現(xiàn)的黃疸病[1]。由脾胃虛寒、寒濕內(nèi)阻,或肝郁血瘀所致,病程長,病勢緩[3]。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5]。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p>
黃疸病應(yīng)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金匱要略·黃疸病》提出:“黃疸之病,當(dāng)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边@說明黃疸病經(jīng)過妥善治療,一般在短期內(nèi),黃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勝邪,病情反而加劇者,則較為難治。
黃疸在急性期應(yīng)嚴(yán)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
黃疸可見于西醫(yī)的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郁滯及溶血性黃疸等[5]。膽源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等均屬“黃疸”范疇。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癥、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黃疸證候者,可參照治療[8]。
現(xiàn)常將黃疸分為陽黃(包括熱重于濕證、濕重于熱證、濕困脾胃證、濕熱兼表證、肝膽濕熱證、膽腑郁熱證等證)、陰黃(包括寒濕證、血瘀肝郁證、濕熱蘊結(jié)證、肝脾不調(diào)證、陽虛寒凝證、脾虛濕困證等證)進行辨治,詳見黃疸條。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