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水·陽虛水泛證(yin edema with syndrome of water overflowing due to yang deficiency[1])是指陽氣虛損,水液內(nèi)停,泛溢肌膚,以全身高度浮腫,小便不利,心悸喘促,腹脹濡泄,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為常見癥的陰水證候[2]。
陰水·陽虛水泛證患者常見以下癥狀:
患者全身高度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呼吸急促,腹大胸滿,臥則喘促,腰部冷痛酸重,納少、尿量減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萎黃灰滯或?白,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3][4][5]
這是腎陽虛衰,蒸化無力,水液內(nèi)停的表現(xiàn):脾虛水腫,久延不愈,傷及腎陽。腰膝以下,腎氣主之,腎氣虛衰,陽不化氣,水濕下聚,故見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水氣上凌心肺,故見心悸氣促。腰為腎之府,腎虛而水氣內(nèi)盛,故腰痛酸重。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行,故尿量減少,或因下元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腫與多尿并見。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不能溫養(yǎng),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陽氣不能溫煦上榮,則納少、畏寒肢冷、面色萎黃灰滯或?白。舌質(zhì)胖淡,邊有齒痕,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均為陽氣虛衰,水濕內(nèi)盛之候。[3][4]
陰水·陽虛水泛證治宜溫腎助陽,化氣行水[4][3][5]。
陰水·陽虛水泛證患者常吃桂枝、五味子、牡蠣、茯苓、車前子、肉桂、益智仁、干姜、高良姜、刀豆、大茴香、小茴香、丁香、枸杞子、桑椹、羊肉、狗肉、牛肉等好得快[5]。
建議陰水·陽虛水泛證患者使用以下食療方進行食療[5]:
1.姜桂仁湯:干姜15g,益智仁15~30g,肉桂5~10g,茯苓30~60g,冬瓜皮30~60g,枸杞子15~30g,桑椹15g。上述食材放人鍋內(nèi)煎煮15分鐘后,放入適量羊肉或牛肉,繼續(xù)煎煮至肉熟,食肉喝湯,可隔天或經(jīng)常食用至病愈。
2.三香粥:小茴香15~30g,丁香5g,大茴香5g,肉桂5g,枸杞子15~30g。上述食材放入鍋內(nèi)煎煮兩次,每次30分鐘。取汁煮粥食用,可隔天或經(jīng)常食用至病愈。
水腫(edema[1][6])為病名[7][8]。出《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水熱穴論》。又稱水氣[7]。古代稱水、水氣,水病、水脹[8]。是以肌膚浮腫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的統(tǒng)稱[1]?;颊唧w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嚴重者還可伴有胸水、腹水等[4]。水腫一證,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xiàn),主要病變在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膀胱氣化不利,發(fā)生水腫。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陽水、陰水兩類。感受外邪而發(fā),發(fā)病較急,多從頭面部先腫,腫勢以腰部以上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屬實證,為陽水;內(nèi)虛者發(fā)病較緩,多從足跗先腫,腫勢以腰部以下為劇,病位在脾腎,多為虛證,為陰水[4][3][8]。
水腫的治療方法有發(fā)汗、利尿、攻逐、健脾、溫腎、降濁、化瘀等。如經(jīng)一般常法治療不應(yīng),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參合應(yīng)用活血化瘀法[4]。以上諸法,或單用,或合用,均視病情需要而選擇[4]。針灸治療本證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癥狀、增強體質(zhì)、減少反復發(fā)作等方面有較好的療效。
中醫(yī)內(nèi)科的水腫可見于西醫(yī)學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腫、腎病性(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腫、內(nèi)分泌失調(diào)、以及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等疾患[4][3]。
水腫現(xiàn)常分為陽水(包括風水相搏證、水濕浸漬證、濕熱蘊結(jié)證等)、陰水(包括脾虛濕困證、陽虛水泛證、瘀水互結(jié)證等)進行辨治,詳見水腫條。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