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xué)名
干姜界
植物界

姜科分布區(qū)域
中國中部、東南部、西南部廣" />
熱門關(guān)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guān)元穴 風(fēng)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wǎng)
  您當(dāng)前的位置:首頁 > 中醫(yī)藥酒 > 壯陽藥酒配方

干姜

時間:2022-08-15 09:19:33   來源:人體穴位網(wǎng)  作者:eeocool.cn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莖。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廣東、廣西、福建、貴州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除去須根及泥沙,洗凈曬干或低溫烘干。切片或切塊生用。
基本信息
中文學(xué)名
干姜

7aa93317dbd15b4c!400x400.jpg


植物界



姜科

分布區(qū)域
中國中部、東南部、西南部廣為栽培

擴展閱讀
本草綱目-干姜更多>>
「校正」自草部移附此。

「釋名」白姜(見下)。

「集解」弘景曰∶干姜今惟出臨海、章安,數(shù)村解作之。蜀漢姜舊美,荊州有好姜,而 并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曬干,置瓷缸 中釀三日,乃成。
頌曰∶造法∶采根于長流水洗過,日曬為干姜。以漢、溫、池州者為良。陶說乃漢州干 姜法也。
時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凈結(jié)實者為良,故人呼為白姜 ,又曰均姜。凡入藥并宜炮用。

「氣味」辛,溫,無毒。褚曰∶苦、辛。好古曰∶大熱。
恭曰∶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
時珍曰∶《太清外術(shù)》言∶孕婦不可食干姜,令胎內(nèi)消。蓋其性熱而辛散故也。

「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fēng)濕痹,腸 下痢。生者尤良(《本經(jīng)》)。
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fēng)邪諸毒,皮膚間結(jié)氣,止唾血(《別錄》)。治腰腎中疼冷、 冷氣,破血去風(fēng),通四肢關(guān)節(jié),開五臟六腑,宣諸絡(luò)脈,去風(fēng)毒冷痹,夜多小便(甄權(quán))。
消痰下氣,治轉(zhuǎn)筋吐瀉,腹臟冷,反胃干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大明)。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好古)。

「發(fā)明」元素曰∶干姜氣薄味濃,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又曰∶大辛大熱, 陽中之陽。
其用有四∶通心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痼冷,二也;發(fā)諸經(jīng)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 痛,四也。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湯。亦治中焦寒邪,寒淫 所勝,以辛散之也。又能補下焦,故四逆湯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 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湯用之者,以其回陽也。
李杲曰∶干姜生辛炮苦,陽也。生則逐寒邪而發(fā)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則耗散元 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溫肺,同 入?yún)⒂靡詼匚敢病?br /> 好古曰∶干姜,心、脾二經(jīng)氣分藥也,故補心氣不足?;蜓浴酶山翢岫匝a脾。今理 中湯用之,言泄不言補,何也?蓋辛熱燥濕,泄脾中寒濕邪氣,非泄正氣也。又云∶服干姜 以治中者,必僭上,不可不知。
震亨曰∶干姜入肺中利肺氣,入腎中燥下濕,入肝經(jīng)引血藥生血,同補陰藥亦能引血藥 入氣分生血,故血虛發(fā)熱、產(chǎn)后大熱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須炒黑用之。有血脫色白而夭 不澤脈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溫以益血,大熱以溫經(jīng)。
時珍曰∶干姜,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養(yǎng)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 虛者用之;而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陰無陽者,亦宜用之。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附方」舊十三,新十五。
脾胃虛冷,不下食,積久羸弱成瘵者∶用溫州白干姜,漿水煮透,取出焙干搗末,陳廩 米煮粥飲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其效如神。(蘇頌《圖經(jīng)》)。
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用干姜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 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方》)。
頭暈吐逆,胃冷生痰也∶用川干姜(炮)二錢半,甘草(炒)一錢二分。水一鐘半,煎 減半服。累用有效。(《傳信適用方》)。
心脾冷痛,暖胃消痰∶二姜丸∶用干姜、高良姜等分。炮研末,糊丸梧子大。每食后, 豬皮湯下三十丸。(《和劑局方》)。
心氣卒痛∶干姜末,米飲服一錢。(《外臺秘要》)。
陰陽易病傷寒后,婦人得病雖瘥,未滿百日,不可與男合。為病拘急,手足拳,腹痛欲 死,丈夫名陰易,婦人名陽易,速宜汗之即愈。
滿四日,不可治也∶用干姜四兩,為末。每用半兩,白湯調(diào)服。覆衣被出汗后,手足伸 即愈。(《傷寒類要》方)。
中寒水瀉∶干姜炮研末,粥飲服二錢,即效。(《千金方》)。
寒痢青色∶干姜切大豆大。每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累用得效。(《肘后方》)。
血痢不止∶干姜燒黑存性,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神妙。(姚氏《集驗》)。
脾寒瘧疾《外臺》∶用干姜、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又∶ 干姜炒黑為末,臨發(fā)時以溫酒服三錢匕。(王氏《博濟方》)。
冷氣咳嗽結(jié)脹者∶干姜末,熱酒調(diào)服半錢?;蝠h糖丸噙。(姚僧坦方)。
咳嗽上氣∶用合州干姜(炮)、皂莢(炮,去皮、子及蛀者)、桂心(紫色者,去皮,并 搗 篩)等分。煉白蜜和搗一二千杵,丸梧子大。每飲服三丸,嗽發(fā)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蔥 、面、油膩。其效如神。禹錫在淮南與李亞同幕府,李每治人而不出方,或誚其吝。李曰∶ 凡人患嗽,多進冷藥。若見此方用藥熱燥,必不肯服,故但出藥即多效也。試之信然。(劉 禹錫《傳信方》)。
虛勞不眠∶干姜為末,湯服三錢,取微汗出。(《千金方》)。
吐血不止∶干姜為末,童子小便調(diào)服一錢,良。
鼻衄不止∶干姜削尖,煨,塞鼻中即止。(《廣利方》)。
鼻不通∶干姜末,蜜調(diào)塞鼻中。(《千金方》)。
冷淚目昏∶干姜粉一字(炮),湯點洗之。(《圣濟錄》)。
赤眼澀痛∶白姜末,水調(diào)貼足心,甚妙。(《普濟方》)。
目忽不見∶令人嚼母姜,以舌日舐六、七次,以明為度。(《圣濟方》)。
目中卒痛∶干姜削圓滑,內(nèi) 中,有汁出拭之。味盡更易。(《千金》)。
牙痛不止∶川姜(炮)、川椒等分為末。摻之。(《御藥院方》)。
斑豆厥逆,斑豆服涼藥多,手足厥冷,脈微。用干姜(炮)二錢半,粉甘草(炙)一錢 半。水二鐘,煎一鐘服。(龐安?!秱摗罚?。
癰疽初起∶干姜一兩,炒紫研末,醋調(diào)敷四圍,留頭,自愈。此乃東昌申一齋奇方也。
(《諸癥辨疑》)。
瘰 不斂∶干姜為末,姜汁打糊和作劑,以黃丹為衣。每日隨瘡大小,入藥在內(nèi),追膿 盡,生肉口合為度。如不合,以蔥白汁調(diào)大黃末擦之,即愈。(《救急方》)。
虎野狼傷人∶干姜末敷之。(《肘后》)
犬傷人∶干姜末,水服二匕(生姜汁服亦良),并以姜炙熱熨之。
蛇蝎螫人∶干姜、雄黃等分為末,袋盛佩之,蛇聞藥氣逆避人遇螫即以敷之,便定。(《 廣利方》)

「附錄」天竺干姜(《拾遺》)
藏器曰∶味辛,溫,無毒。主冷氣寒中,宿食不消,腹脹下痢,腰背痛, 癖氣塊,惡 血積聚。生婆羅門國,一名胡干姜,狀似姜,小黃色也。

展開
目錄
1基本信息
2藥毒理學(xué)
3性狀特征
4功能主治
5品種考證
6藥材鑒定
7藥材鑒別
8化學(xué)研究
9藥典標(biāo)準(zhǔn)
10藥用信息
11醫(yī)學(xué)作用
12現(xiàn)代研究
13常用配方
14各家論述
15食療價值
16食用討論
17加工方法
18植物栽培
19栽培加工
20營養(yǎng)知識
21植物形態(tài)
折疊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


【性味、歸經(jīng)】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

【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禁止服用。

【采收和儲藏】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莖葉枯萎時挖取根莖,去掉莖葉、須根,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揚凈即成。

【資源分布】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廣為栽培。

折疊編輯本段藥毒理學(xué)

生姜精油小鼠ip的LD50為1.23±0.11ml/kg(P=0.95),ig的LD50為3.45±0.28ml/kg(P=0.95)。小鼠死前曾先后出現(xiàn)活動減少、共濟失調(diào)、肌肉松弛、靜臥、頸腹部接觸籠底,最后因呼吸麻痹死亡。小鼠1次ig干姜石油醚(30-60℃)提取物觀察7d的LD50為16.3±2.0ml/kg(p=0.95),小鼠20只,ig干姜水提物120g生藥%,觀察7d,見動物死亡。干姜浸劑對小鼠SC給藥的LD50為33.5g/kg。

折疊編輯本段性狀特征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莖肥厚,斷面黃白色,有濃厚的辛辣氣味。葉互

生,排成2列,無柄,幾抱莖;葉舌長2-4mm;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1.5-2.2cm,先端漸尖,基部狹,葉革鞘狀抱莖,無毛。花葶自根莖中抽出,長15-25cm;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cm;苞片卵形,長約2.5cm,淡綠色,邊緣淡黃色,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cm,具3短尖齒;花冠黃綠色,管長2-2.5cm,裂片3,披針形,長不及2cm,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開,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兩側(cè)裂片卵形,黃綠色,具紫色邊緣;雄蕊1,暗紫色,花藥長約9m,藥隔附屬體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無毛,花柱1,柱頭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shù),黑色?;ㄆ?月。

折疊編輯本段功能主治
1.用于脘腹冷痛,寒嘔,冷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治

胃寒嘔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多與黨參、白術(shù)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陽證。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所致之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3.用于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本品辛熱,善能溫肺化飲,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4、治療外傷化膿性感染:用生姜自然調(diào)入干姜粉敷于創(chuàng)面,以無菌敷料覆蓋,每日換藥2~3次。(《中醫(yī)雜志》1989;30(2):41)

5、治療遺尿:用干姜15g,加入200ml水,煎至100ml濾渣取液和面粉調(diào)成糊狀,攤于3塊2見方布上,曬干即成,選中極、三陰交將此姜餅置于穴上,艾灸,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3天為1療程。(《陜西中醫(yī)》1987;8(11):35)

折疊編輯本段品種考證
干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生姜《名醫(yī)別錄》列為中品。陶弘景謂:“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亂去皮,然后曬干,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李時珍謂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凈結(jié)實者為良,凡入藥并宜泡用。

折疊編輯本段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顆粒性,有一明顯圓環(huán)(內(nèi)皮層),筋脈點(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以質(zhì)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span>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柱層為多列扁平木柱細胞。皮層散列多數(shù)葉跡維管束;內(nèi)皮層明顯,可見凱氏帶。中柱占根莖的大部分,散列多數(shù)外韌型維管束,近中往鞘處維管束形小,排列較緊密,木質(zhì)部內(nèi)側(cè)或周圍有非木化的纖維束。本品薄壁組織中散有油細胞。薄壁細胞含淀粉粒?!?/span>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適量,振搖后靜置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作供試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開,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yīng)位置上,顯相同的斑點。

折疊編輯本段藥材鑒別
折疊與附子的鑒別

二者皆為辛熱之品,均能溫里散寒,回陽救逆,同用可治陰寒內(nèi)盛,脾陽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瀉,以及亡陽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癥,二者常相須為用。不同之處在于:

附子:有毒,其溫里散寒、回陽救逆之力較強,為溫里散寒之要藥、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并善于補火助陽,善治腎陽、脾陽、心陽虛證;以及寒濕痹痛等證,以治中下二焦之里寒證為主。

干姜:雖溫里散寒、回陽救逆之力不如附子,但又能溫肺化飲,以治中上二焦之里寒證為主。

折疊與高良姜的鑒別
二者皆為溫中散寒的主藥,主治脾胃寒證,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癥,無論是外寒內(nèi)侵之實證,或陽氣不足之虛證,均可配伍使用。兩者在臨床常常相須為用。不同之處在于:

干姜:用于暖脾陽,偏治脾寒腹痛泄瀉。又能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治亡陽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以及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癥。

高良姜:則長于散胃寒,善治胃寒冷痛,以及寒凝氣滯,噫氣嘔吐等癥。

折疊編輯本段化學(xué)研究
干姜含揮發(fā)油2%~3%,為淡黃色或黃綠色的油狀液體,油中主成分為姜酮(zingiberone),其次為β-沒藥烯(β-bisabol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及姜醇(zingiberol);另含d-茨烯,桉油精,枸椽醛(citral)、龍腦等萜類化合物及姜烯(zingiberene)等。此外,尚含天冬酰胺、1-派可酸(1-pipecolinic acid)及多種氨基酸。

另由鮮姜分得去氫姜辣醇、[6]和[10]-姜二酮(gingerdione)及去氫姜二酮(dehydrogingerdione),對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干姜含多量姜辣烯酮,少量姜辣醇,微量姜酮;生姜含多量姜辣醇,少量姜辣烯酮,無姜酮。

折疊編輯本段藥典標(biāo)準(zhǔn)
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者稱為“干姜片”。

性狀

折疊干姜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折疊干姜片
為不規(guī)則縱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zhì)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折疊鑒別

(1)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淀粉粒眾多,卵圓形、橢圓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于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于薄壁組織中,內(nèi)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zhì)。纖維成束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shù)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紋孔,常可見菲薄的橫隔。梯紋、螺紋及網(wǎng)紋導(dǎo)管多見,少數(shù)為環(huán)紋導(dǎo)管,直徑15~70μm。導(dǎo)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nèi)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干姜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已烷-乙醚(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6.0% (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取本品最粗粉適量,加水700ml, 照揮發(fā)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8%(ml/g)。

【炮制】

干姜 除去雜質(zhì),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

本品為不規(guī)則片塊狀,厚0.2~0.4cm。照上述總灰分的方法測定,不得過5.5% 姜炭 取干姜塊,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黑色、內(nèi)部棕褐色。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

【用法與用量】3~9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制劑】姜流浸膏。

折疊編輯本段藥用信息

(《本經(jīng)》)

【別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綱目》)。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生姜"條。

【采集】冬季莖葉枯萎時挖取,去凈莖葉、須根、泥沙,曬干或微火烘干。

【藥材】干燥根莖為扁平、不規(guī)則的塊狀,有指狀分枝。長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黃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在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質(zhì)堅實,斷面頰粒性,灰白色或淡黃色,質(zhì)松者則顯筋脈,有細小的油點及一明顯的環(huán)紋。氣芳香,味辛辣。以質(zhì)堅實,外皮灰黃色、內(nèi)灰白色、斷面粉性足、少筋脈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主產(chǎn)四川、貴州等地。

【炮制】干姜: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3~6小時,撈出,悶,潤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塊,曬干。炮姜:取姜塊,置鍋內(nèi)用武火急炒至發(fā)泡鼓起,外皮呈焦黃色,內(nèi)呈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曬干。

【性味】辛,熱。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②《別錄》:"大熱,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

【歸經(jīng)】入脾、胃、肺經(jīng)。

①《本草經(jīng)解》:"入肝、肺、腎經(jīng)。"

②《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陰、足太陰經(jīng)氣分;炮姜,入足太陰經(jīng)血分。"

【功用主治】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治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次

喘咳,風(fēng)寒濕痹,陽虛吐、衄、下血。

①《本經(jīng)》:"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fēng)濕痹,腸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fēng)邪諸毒,皮膚間結(jié)氣,止唾血。"

③《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fēng),通四肢關(guān)節(jié),開五臟六腑,去風(fēng)毒冷痹,夜多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風(fēng),下氣,止血,宣諸絡(luò)脈,微汗。"

⑤《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zhuǎn)筋吐瀉,腹藏冷,反胃干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⑥《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氣,助陽,去臟腑沉寒,發(fā)諸經(jīng)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經(jīng)炮則溫脾燥胃。"

⑧《醫(yī)學(xué)入門》:"炮姜,溫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腸澼,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藥品化義》:"炮姜,退虛熱。"

⑩《長沙藥解》:"燥濕溫中,行郁降濁,下沖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泄。"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5錢。

【宜忌】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秦椒為使。惡黃連、黃芩、天鼠矢。殺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經(jīng)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nèi)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并忌之。"

折疊編輯本段醫(yī)學(xué)作用

【化學(xué)成分】

干姜含揮發(fā)油2%~3%,為淡黃色或黃綠色的油狀液體,油中主成分為姜酮(zingiberone),其次為β-沒藥烯(β-bisabol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及姜醇(zingiberol);另含d-茨烯,桉油精,枸椽醛(citral)、龍腦等萜類化合物及姜烯(zingiberene)等.此外,尚含天冬酰胺、1-派可酸(1-pipecolinic acid)及多種氨基酸.另由鮮姜分得去氫姜辣醇、[6]和[10]-姜二酮(gingerdione)及去氫姜二酮(dehydrogingerdione),對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干姜含多量姜辣烯酮,少量姜辣醇,微量姜酮;生姜含多量姜辣醇,少量姜辣烯酮,無姜酮.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分取干姜l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適量,振搖后靜置l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lml,作供試液,以芳樟醇、l,8-桉油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開,以1%香草醛硫酸液顯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yīng)位置上,顯相同的斑點.

【含量測定】

取本品最粗粉適量,加水700ml,照揮發(fā)油測定法測定.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8%(ml/g).成分分析研究進展:略

【藥理作用】

藥理實驗實驗表明具有興奮豚鼠離體腸管、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及心臟呼吸中樞、興奮心臟、抗組胺、抑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折疊編輯本段現(xiàn)代研究
折疊主要成分
干姜含揮發(fā)油,主要有姜烯(Zin- 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 ne)、姜辣素(Gingerol)、姜酮(Zingiberone)、姜醇(Zingiberol)、姜烯酮(Shogaol)、龍腦(Borneol)、檸檬醛(Citral)、姜油酮(Zingerone)等. 從干姜中分離出生姜酮(Gingerdione)及生姜醇(Gingerol)等.

折疊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 干姜浸劑對小鼠自發(fā)運動有抑制傾向,能延長環(huán)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干姜浸劑與半夏浸劑同用對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較單用為強,對小鼠的自發(fā)運動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并顯著延長環(huán)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提示二者有協(xié)同作用.姜的多種成分都有中樞抑制、加強鎮(zhèn)靜催眠和對抗中樞興奮藥的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

2. 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干姜浸劑及干姜浸劑與半夏浸劑合用時均可使離體心臟自主運動增強.干姜浸劑 0.25g/kg給大鼠靜脈注射,先出現(xiàn)一過性升壓作用,然后出現(xiàn)降壓作用,并能增強心房自主活動.

3. 對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 干姜浸劑和半夏浸劑聯(lián)用時對應(yīng)激性潰瘍有抑制作用.干姜浸劑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其抑制應(yīng)激性潰瘍的作用與此有關(guān).但亦有報告指出,干姜水煎液(4.5g/kg)灌胃對大鼠的應(yīng)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fā)胃潰瘍、幽門結(jié)扎型胃潰瘍、消炎痛型胃潰瘍無抑制作用;而炮姜(干姜飲片經(jīng)砂燙炮制而成)水煎劑(4.5g/kg)灌胃對大鼠的應(yīng)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fā)胃潰瘍、幽門結(jié)扎型胃潰瘍均有明顯抑制作用,但對消炎痛型胃潰瘍無作用.

4. 抗炎作用 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干姜浸劑和姜烯酮灌胃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無明顯作用,姜烯酮劑量增加1倍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強度弱于消炎痛5mg/kg的作用.

5. 抗缺氧作用 干姜醚提取物有抗缺氧作用,能延長常壓缺氧和氰化鉀中毒小鼠缺氧的存活時間;也能延長斷頭小鼠所致急性腦缺血缺氧后呼吸維持時間,但對亞硝酸鈉中毒小鼠存活時間僅有延長傾向,對小鼠低溫存活時間無影響.

6. 其他作用 干姜水提取物和干姜揮發(fā)油灌胃能明顯預(yù)防大鼠實驗性血栓的形成.干姜水煎液(10mg/ml)有延長凝血時間并使纖維蛋白部分溶解的作用.干姜浸劑對末梢性催吐藥硫酸銅誘發(fā)的蛙嘔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干姜煎劑對中樞性催吐藥阿撲嗎啡及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均無抑制作用.干姜浸劑能抑制血管通透性,與半夏浸劑同用有利尿作用.姜辣素、姜烯酮有顯著的滅螺作用.

折疊編輯本段常用配方

①治卒心痛:干姜末,溫酒服方匕,須臾,六、七服,瘥。(《補缺肘后方》)

②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100克(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150克(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③治中寒水瀉:干姜(炮)研末,飲服10克。(《千金方》)

④治頭目旋暈吐逆:川干姜100克(炮),甘草50克(炙赤色)。上二味,為粗末。每服20-25克,用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⑤治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各50克,半夏100克。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干姜人參半夏丸)

⑥治傷寒下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撸苟察o,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太熱者: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傷寒論》干姜附子湯)

⑦治脾寒瘧疾:一干姜、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5克,水一盞,煎至七分服。二干姜炒黑為末,臨發(fā)時以溫酒服三錢匕。(《外臺》)

⑧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補缺肘后方》)

⑨治吐血不止:干姜為末,童子小便調(diào)服5克。(《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當(dāng)歸阿膠各4克,川芎2.5克,蒲黃5克,柏葉7.5克,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點服。(《觀聚方要補》斷紅飲)

⑾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力、肌瘦:干姜(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⑿治腎若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白術(shù)各100克,干姜、茯苓各200克。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干姜苓術(shù)湯)

⒀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調(diào),貼腳心。(《普濟方》)

⒁治癰疽初起:干姜50克。炒紫,研末,醋調(diào)敷周圍,留頭。(《諸癥辨疑》)

折疊編輯本段各家論述
1.張元素: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

止也。理中湯用之者,以其回陽也。

2.李杲:干姜,生辛炮苦,陽也,生用逐寒邪而發(fā)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多用之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溫肺,同人參用以溫胃也。

3.朱震亨:干姜,入肺中利肺氣,入腎中燥下濕,入肝經(jīng)引血藥生血,同補陰藥亦能引血藥入氣分生血,故血虛發(fā)熱、產(chǎn)后大熱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須炒黑用之。有血脫色白而夭不澤,脈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溫以益血,大熱以溫經(jīng)。

4.《綱目》:干姜,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養(yǎng)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陰無陽者,亦宜用之,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5.《本草經(jīng)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結(jié),溫可除寒通氣,故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出汗,逐風(fēng)濕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蓋血虛則發(fā)熱,熱則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血不妄行矣。治腸僻,亦其義也。6.《本草正》:下元虛冷,而為腹疼瀉痢,專宜溫補者,當(dāng)以干姜炒黃用之。若產(chǎn)后虛熱,虛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澀之性已耳。若陰盛格陽、火不歸元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之要藥。

7.《藥品化義》:干姜干久,體質(zhì)收束,氣則走泄,味則含蓄,比生姜辛熱過之,所以止而不行,專散里寒。如腹痛身涼作瀉,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為陽之義。入五積散,助散標(biāo)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湯定寒霍亂,止大便溏瀉;助附子以通經(jīng)寒,大有回陽之力;君參術(shù)以溫中氣,更有反本之功。生姜主散,干姜主守,一物大相迥別。……炮姜,退虛熱。

8.《本草崇原》:《神農(nóng)本經(jīng)》止有生姜、干姜,而無炮姜,后人以干姜炮黑,謂之炮姜?!督饏T要略》治肺痿用甘草干姜湯,其干姜亦炮:是炮姜之用,仲祖其先之矣。姜味本辛,炮過是辛味稍減,主治產(chǎn)后血虛身熱,及里寒吐血、衄血、便血之證。若炮制太過,本質(zhì)不存,謂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質(zhì)輕浮不實,又不及炮姜之功能矣。即用炮姜,亦必須三衢開化之母姜,始為有力。

9.《本草求真》: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且同五味則能通肺氣而治寒嗽,同白術(shù)則能燥濕而補脾,同歸芍則能入氣而生血,……

10.《本經(jīng)》: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fēng)濕痹,腸僻下痢。生者尤良。

11.《胡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fēng)邪諸毒,皮膚間結(jié)氣,止唾血。

12.《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fēng),通四肢關(guān)節(jié),開五臟六腑,去風(fēng)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13.《唐本草》:治風(fēng),下氣,止血,宣諸絡(luò)脈,微汗。

14.《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zhuǎn)筋吐瀉,腹藏冷,反胃干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15.《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氣,助陽,去臟腑沉寒,發(fā)諸經(jīng)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16.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經(jīng)炮則溫脾燥胃。

17.《醫(yī)學(xué)入門》:炮姜,溫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腸僻,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18.《長沙藥解》:燥濕溫中,行郁降濁,下沖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泄。

折疊編輯本段食療價值
姜的根莖。采收后經(jīng)處理干凈,切片曬干或低溫烘干用。

性味辛熱。能溫里散寒,溫肺化痰。用于脘腹冷痛,嘔吐腹瀉;肺寒久咳氣喘,痰多清稀??膳c人參、五味子等配伍。可煮粥,煎湯等。一般多與其它香料合用。

折疊編輯本段食用討論
食補選時,順應(yīng)天時?! ?/span>

要說清楚“晚上吃姜是否等于吃砒霜”的問題,還得從中醫(yī)的陰陽寒熱說起。

一天之中有陰陽之分,從午夜開始,自然界的陽氣逐漸上升,至中午陽氣最旺,氣溫也最高;午后陽氣逐漸衰弱,直至半夜陽氣最弱,此時陰氣為最甚;午夜過后,陽氣逐漸恢復(fù)。生命的活動表現(xiàn)屬陽,生命的安靜表現(xiàn)屬陰。

中醫(yī)認為天人相應(yīng),白天陽氣旺盛的時候應(yīng)該多活動,溫補性質(zhì)的藥物吃下去就可以幫助陽氣生發(fā),可以攝人適當(dāng)?shù)年栃裕匦裕┦澄?,如生姜等。晚上二陰氣逐漸旺盛時,陽氣就要收斂起來,不能再像白天那樣亢奮,這時如果攝人過多的溫?zé)崾澄锘蜓a品,會影響睡眠、影響身體合成代謝,不利于勞累后機體的自我修復(fù),對身體有害。

所以,補益的藥物中,溫補的(如鹿茸、紅參等)應(yīng)該早晨、白天吃,這樣白天就精神;養(yǎng)陰的補品應(yīng)該下午、晚上吃,人體更易吸收、利用,利于睡眠。由此,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白天吃姜有益,晚上=不宜吃姜。

在這里要補充的是,白天陽氣旺盛時不能賴在床上,應(yīng)當(dāng)在外面工作忙碌;晚卜陰氣甚,容易損傷陽氣,所以人類發(fā)明了房子、被子來規(guī)避陰氣,此時應(yīng)該歸家守舍。這才是符合天道的養(yǎng)生規(guī)律,萬物皆同此理,反之則不利。

體質(zhì)有別,區(qū)別對待?! ?/span>

就每一個個體而言,體質(zhì)有寒熱之別。寒熱偏差不大的人,按上述即可。但有些寒熱偏差很大的人,則應(yīng)該注意:熱盛的人,經(jīng)常感到身體有各種熱的表現(xiàn),這類人無論白天、晚上都不宜吃姜,而應(yīng)該多吃寒涼的食物;寒氣大的人,經(jīng)常感到全身有各種冷或怕冷的表現(xiàn),晚上如果能有姜湯驅(qū)寒,則身暖眠安,平時可以多吃溫?zé)岬氖澄铩?/span>

姜有生姜、干姜之分?! ?/span>

生姜性溫,以溫胃為主,有止嘔良效,人稱“嘔家圣藥”,兼具溫肺之功。生姜雖溫但不燥,不會引起喉嚨疼,安全性相當(dāng)高。

而干姜則性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其熱氣能行五臟,不可多用、濫用。.

從寒熱性質(zhì)疾病的治療方法來看,中醫(yī)認為應(yīng)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熱病用寒涼藥物治療,寒病用溫?zé)崴幬镏委?。如果病人屬于虛寒性體質(zhì),患的又是虛寒性質(zhì)的病,此時夜間吃姜也不必顧忌,這對病情好比是雪中送炭,有益無害;相反,如果病人屬于熱性體質(zhì),患的又是熱病,此時縱使白天也不能吃姜,否則對病情無異于火上澆油。

患寒性疾病的人,在夜間因受涼而加劇咳嗽、腹痛、嘔吐,此時雖是半夜也應(yīng)該急服熱的生姜湯,可以起到溫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嘔止痛的良效,此時生姜是良藥,不是砒霜;如果患熱性疾病的人中午發(fā)熱加劇,此時吃姜,便是“殺人”不見血,與砒霜相差無幾。

綜上所述,所謂“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提法不完全準(zhǔn)確。食物、藥物的使用都有相應(yīng)的適應(yīng)證,用得恰當(dāng)就是良藥,用之不當(dāng)則猶如砒霜。不獨姜如是,附子、大黃、人參、桂枝……皆如是。換言之,就是要“辨證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論,這也是中醫(yī)學(xué)最核心的精髓所在。

折疊編輯本段加工方法
關(guān)于干姜的炮制方法,各家本草記載略有出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日曝曬”。

其他的步驟主要有兩點值得討論:

其一,去皮與否。《名醫(yī)別錄》中即有“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曬干,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的記載。我們知道,生姜皮性味辛、涼,主和脾行水。明代《本草蒙荃》一書中即有“去皮熱,留皮涼”的記載。因此,生姜皮與生姜之辛溫之性不和,更與干姜辛熱之性不容,當(dāng)別為兩藥,在生姜和干姜入藥時,宜去皮為佳?,F(xiàn)代藥理學(xué)研究發(fā)現(xiàn),在所有的姜的炮制品中,生姜皮中的揮發(fā)油含量最低,這也能說明去皮與否的問題。

其二,水泡與否?!朵浢t(yī)別》《圖經(jīng)本草》等藥學(xué)著作都有生姜水泡后日曬為干姜的記載,有些醫(yī)藥學(xué)著作將這一步驟稱為“水釀”。從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xué)理論來講,通過水泡,可以減弱姜的辛溫之性,使解表力減弱,功專和中。但是,這一步驟是否必須,尚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折疊編輯本段植物栽培
氣候土壤:宜于地勢略帶傾斜,陽光充足,排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整地:2月中旬深翻40-50cm,清除雜草。4月初再翻耕1-2次,后整平開溝。種植:3月上旬將種姜曬2-3日,然后置溫室內(nèi)鋪于竹笆上,用爐火加溫,保持在20-30度左右,促進發(fā)芽,約經(jīng)3-4周,等芽長1-1、5cm時取出,分別近一芽一塊切成小塊,在清明到谷間栽種。行、株距45-50cm,穴深10-15cm,每次一塊,芽向上,種后即施糞尿,草木灰等肥料。

折疊編輯本段栽培加工
〖植物/動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莖肉質(zhì)肥厚,稍扁平,有芳香氣和辛辣味。葉2列,線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光滑無毛;葉舌長2--4毫米,膜質(zhì)?;ㄇo自根莖生出,高約20厘米;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長4--5厘米;苞片淡綠色,卵圓形,先端具硬尖;萼筒長l厘米;花冠黃綠色,裂片披針形,長不及2厘米;唇瓣中央裂片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有淡紫色條紋及淡黃色斑點;雄蕊微紫色,藥隔附屬體包裹著花柱。栽培者很少開花。原產(chǎn)于熱帶亞洲,我國除東北外,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

〖藥材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四川省、貴州省;浙江省、山東省、湖北省、廣東省、陜西省亦產(chǎn)。其中以四川省、貴州省的產(chǎn)量大,且品質(zhì)好,銷全國并出口。

〖栽培〗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寒,怕潮濕,怕強光直射。忌連作。宜選擇坡地和稍陰的地塊栽培。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至重壤土為宜。用根莖 (種姜) 繁殖,穴栽或條栽。秋季采挖生姜時,選擇肥厚、色淺黃、有光澤、無病蟲傷疤的根莖作種姜,下窖貯藏或在室內(nèi)與細沙分層堆放貯藏備用。南方于l--4月份,北方于5月份,取出種姜保溫催芽,然后把種姜切成小塊,每塊保留l--2個壯芽。穴栽按行株距40厘米×30厘米開穴,深13--17厘米。先澆糞水于穴中,待滲透土后,每穴平放種姜l塊,最后覆蓋細堆肥與土。條栽按行距40厘米開溝,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厘米下種,上覆土與地面平。四川省產(chǎn)區(qū)很注意播種的深淺度,播種深 (挖穴30厘米左右) ,并不斷培土而成菜姜,為生姜來源;播種淺 (挖穴5--10厘米) 而成藥姜,為干姜來源。出苗后發(fā)現(xiàn)缺株,及時補栽。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機肥和復(fù)合肥為主。生長期間對水分要求比較嚴格,不能缺水,出現(xiàn)干旱要及時澆水保濕,收獲前10日停止?jié)菜?。病害有腐敗病,俗稱姜瘟、高溫多雨季節(jié)易發(fā)病。用波爾多液浸種10分鐘,發(fā)病時拔除病株,用石灰撒病穴消毒。蟲害有亞洲玉米螟,8--9月份為害姜的莖稈。用90%敵百蟲1000倍液灌心葉。姜弄蝶,以幼蟲為害葉片。用80%敵敵畏1500倍液噴殺。

〖采收加工〗

多在冬季采收。挖出根莖,洗凈,曬干或用低溫烘干;或選肥嫩的姜切片,干燥。稱“干姜片”。

〖藥材炮制〗

1.干姜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篩去碎屑。

2.炮姜 先將凈砂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武火加熱,炒至靈活狀態(tài),再加入干姜片或塊,不斷翻動,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篩去砂,晾涼。

3.姜炭 取干姜片或塊,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nèi)部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篩去碎屑。

〖藥材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折疊編輯本段營養(yǎng)知識
干姜知識介紹:干姜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姜為多年生草本,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廣為栽培。

10至11月莖葉枯黃時采收,挖起根莖,去掉莖葉、須根。

干姜根莖呈不規(guī)則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至7厘米,厚1至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片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顆粒性。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筋脈點(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以質(zhì)地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

干姜營養(yǎng)分析:根莖的主要成分為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沒藥烯(Bisabolene)等。姜的辛辣氣味主要為姜辣素(Zingerol)和姜烯酮(Shogaol)所形成。有溫中散寒、祛燥濕、止嘔的作用。

干姜補充信息:1.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

2. 姜按用途和收獲季節(jié)不同而有嫩姜和老姜之分:

嫩姜多在八月份挖掘,一般含水多,纖維少,辛辣味淡薄,除做調(diào)味品外,尚可炒食,做姜糖等;

老姜多在十一月份挖掘,水分少,辛辣味濃,主要用做調(diào)味。

3. 姜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調(diào)味品,同時也可作為蔬菜單獨食用,而且還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

4. 它可將自身的辛辣味和特殊芳香滲入到菜肴中,使之鮮美可口,味道清香。

5. 姜的品質(zhì)要求:修整干凈,不帶泥土、毛根、不爛、無蔫萎、蟲傷,無受熱、受凍現(xiàn)象。姜受熱,生白毛,皮變紅,易爛;受凍則皮軟,外皮脫落,手捏流姜汁。

干姜適合人群: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干姜食療作用: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jīng);芳辣竄散,降中有升,走而能守;

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漸肺化飲的功效;

主治脘腹冷痛,嘔吐瀉痢,胸痹心痛,亡陽厥逆,寒濕痹痛,寒飲喘咳。

干姜食物相克:干姜惡黃連黃芩、天鼠矢。

干姜做法指導(dǎo):1. 脘腹冷痛者,多與高良姜配伍。

2. 汗吐下太過,亡陽欲脫,四肢厥逆,脈微欲絕者,可與附子相須為用,即可增強附子回陽救逆之功,又可減低附子之毒性。

3. 寒飲伏肺,癥見咳嗽氣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者,可與細辛、五味子等配伍。

烹調(diào)用途:姜片亦為烹任調(diào)料,其應(yīng)用參見“生姜”條。姜粉則為“五香粉”和“咖喱粉”的原料之一。

折疊編輯本段植物形態(tài)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莖肥厚,斷面黃白色,有濃厚的辛辣氣味。葉互生,排成2列,無柄,幾抱莖;葉舌長2-4mm;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1.5-2.2cm,先端漸尖,基部狹,葉革鞘狀抱莖,無毛?;ㄝ阕愿o中抽出,長15-25cm;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cm;苞片卵形,長約2.5cm,淡綠色,邊緣淡黃色,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cm,具3短尖齒;花冠黃綠色,管長2-2.5cm,裂片3,披針形,長不及2cm,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開,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兩側(cè)裂片卵形,黃綠色,具紫色邊緣;雄蕊1,暗紫色,花藥長約9m,藥隔附屬體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無毛,花柱1,柱頭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shù),黑色?;ㄆ?月。  

查看評論

標(biāo)簽:

相關(guān)閱讀:

    無相關(guān)信息
上一篇:鴿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薦資訊>>

評論:干姜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wǎng)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