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口瘡又稱“口瘍”,是指口舌淺表潰爛的一種病證。可見于任何年齡的小兒,但以嬰幼兒發(fā)病較多?,F代醫(yī)學認為,人體口腔內存在著許多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健康情況下它們和人體保持著相對平衡,不會引起疾病,一旦人體抵抗力" />
【疾病】口瘡
【簡介】口瘡又稱“口瘍”,是指口舌淺表潰爛的一種病證??梢娪谌魏文挲g的小兒,但以嬰幼兒發(fā)病較多?,F代醫(yī)學認為,人體口腔內存在著許多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健康情況下它們和人體保持著相對平衡,不會引起疾病,一旦人體抵抗力減弱,就可發(fā)生口腔局部炎癥、潰瘍。如果給小兒吃過熱、過硬的食物,或擦洗嬰幼兒口腔時用力過大等,都可損傷口腔粘膜而引起發(fā)炎、潰爛。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熱及受細菌和病毒感染后,口腔不清潔,口粘膜干燥,也可引起口瘡。以營養(yǎng)不良的小兒發(fā)病率高。中醫(y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因為脾胃積熱,虛火上炎,熏灼口舌從而出現口舌糜爛。常見癥狀為在口腔內唇、舌、頰粘膜、齒齦、硬胯等處出現淡黃色或白色的小潰瘍面,單個或多個不等,邊沿整齊而有紅暈,表面局部的痛,有輕微口臭,唾液增多而且粘稠,常伴煩躁不安,不愿進食,身體消瘦,發(fā)熱等癥狀。
1.常用手法 |
(1)補腎經300次,清天河水200次。
(2)清小腸經300次,退六腑100次。
(3)以指按揉合谷穴1~3分鐘。
(4)按揉雙側足三里各1分鐘。
(5)推擦涌泉穴30~50次。
2.隨證加減 |
(1)心脾積熱型:癥見口瘡邊緣鮮紅,灼熱疼痛,煩躁不安,口臭流涎,食欲不振,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常用手法加
①清心經300次,清大腸200次。
②直擦腰背至骶部,往返5~10次。
③推下七節(jié)骨30O次。
④水底撈月法:水底穴在小指旁,明月穴在握拳時中指端。按摩時用冷水滴入患兒掌心,用右食指從患兒小指尖旁推至明月穴,在穴位上旋推,邊推邊吹涼氣約20次。
(2)虛火上炎型:癥見口瘡周圍顏色淡紅,精神疲倦,身體消瘦,兩顴發(fā)紅,口干口渴,口臭不顯,舌質紅,苔少。常用手法加
①推擦涌泉穴加至100次。
②橫擦腎俞、命門穴處,以透熱為度。
③指揉雙側三陰交穴各1分鐘。
④掐陰陵泉10次。
↑top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
(1)清心經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揉總筋30次。
(2)推小橫紋50~100次。
(3)清小腸100次,揉小天心50次。
(4)搓擦涌泉穴3~5分鐘。
(5)患兒俯臥,家長以掌根直擦腰背至骶部的肌肉,以透熱為度。
(6)以指按揉雙側足三里穴各1分鐘。
↑top
生活調理 |
(1)口瘡常反復發(fā)作,患兒往往痛苦不堪,所以,一定要加強護理,不要給患兒吃過熱、過硬及有刺激性的食物,應進食流汁。
(2)注意口腔衛(wèi)生,要經常用溫開水漱口。
(3)按摩的同時,可以配合中藥外用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口瘡痛甚可用青黛散涂患處,腐臭可用錫類散涂患處,腐爛漸去可用珠
黃散涂患處。
(4)重癥口瘡患兒可有發(fā)熱、煩躁,家長應遵醫(yī)囑,按時給患兒吃藥、打針。對于高熱的患兒,要及時給予物理降溫,如酒精擦浴、溫水擦浴或服解熱止痛藥等。
↑top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