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的明明,最近一段時間吃東西吃得很不正常,怎么哄都不肯吃東西,吃飯的時候總是要媽媽追著跑半天才肯吃一點點,精神雖然挺好的,但是人卻長得比較消瘦,媽媽帶他出去玩的時候,別人總是問:“這孩子怎么長得這么瘦啊?是不是有疳積啊?帶去醫(yī)院捏捏吧。”明明的媽媽很是疑惑:疳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為什么捏捏就可以讓孩子更健康了?
小兒面黃肌瘦 或是脾胃功能失調
您家或者您身邊有無這樣一個孩子:形體消瘦,臉色蒼白,肌肉松弛、毛發(fā)稀疏,煩躁愛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嘔吐酸餿乳食,小腹脹脹的,大小便異常,如果吻合,那么,這個小孩很可能是患上疳積了。
疳積是“積滯”和“疳證”的總稱,是小兒時期,尤其是1~5歲幼兒的一種常見疾病。“積滯”是指小兒由于飲食停滯不化造成脾胃功能失調所出現的消化道及全身性病征;“疳證”是指由于積滯日久,進而傷及其他臟腑。從現代醫(yī)學來說,疳積是由于喂養(yǎng)不當、飲食不節(jié)或由多種疾病影響,使胃腸功能紊亂、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fā)稀干枯等癥狀,捏脊能夠提高小兒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指數,可以加強小腸的吸收功能。
小兒疳積原因有哪些?
導致小孩疳積的原因,主要跟以下因素有關:
1.飲食不夠,營養(yǎng)失調:小孩正常發(fā)育過程中需要充足合理的營養(yǎng),如果母乳喂養(yǎng)不足或過早斷奶而沒有及時添加足量的代乳品,造成嬰兒營養(yǎng)不夠,不適應其生長發(fā)育的需要,使本來就嬌嫩的臟腑、薄弱的脾胃受損。
2.喂養(yǎng)不當,飲食失節(jié),脾胃受損:嬰幼兒時期的脾胃運化功能薄弱,要遵循正確的喂養(yǎng)方式,才能與小孩的脾胃受納、運化功能相適應,如果家長缺乏喂養(yǎng)知識,盲目地給孩子加強營養(yǎng),或者沒有做好斷奶前的充分準備,就向嬰兒添加輔食,添加輔食時又沒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的原則,加重了小孩的脾胃負擔,若脾胃受損,引起飲食內積,食欲下降,形體漸漸消瘦,氣液內虧而成疳證。
3.其他:如長期腹瀉、病后營養(yǎng)失調等,也可能會傷及脾胃之氣而形成疳證。
小兒疳積 不妨試試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主要是通過連續(xù)捏拿脊柱部位的肌膚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等癥狀。中醫(yī)認為,捏脊療法能夠疏通經絡,振奮陽氣,調整臟腑功能,能夠改善小兒胃腸功能紊亂的狀態(tài),對生長發(fā)育期的孩子的消化不良、厭食、腹脹、腹瀉、營養(yǎng)不良、便秘、夜啼等癥狀有較好的作用。捏脊療法的效果顯著,沒有副作用,家長能夠比較容易學會,而且也不需要器械輔助就可以自己在家操作,所以,不失為一種簡便的保健方法。
媽媽如果想自己在家?guī)蛯殞氉瞿蠹箷r,最好是能先向醫(yī)護人員學習一套正規(guī)的捏脊手法,自己在家操作時,室內的溫度要適中,飯后不宜立即捏脊,需要休息2小時左右再進行,捏脊時手法要輕柔,以減輕小兒的疼痛感:首先讓孩子俯臥在床上,露出脊部及腰骶部,先用手掌在小兒脊上輕輕按摩2~3遍,使其肌肉放松,氣血流通,然后,媽媽再用雙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夾持肌膚,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接著用食指、中指向后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雙手沿脊柱兩旁,從脊柱下段的尾骨開始,連續(xù)向前移動,一直推捏至背部頂端,如此推捏6遍,然后再以兩拇指從小兒的命門穴(第二、三腰椎之間)向腎俞穴(命門穴兩側約小兒本人2橫指寬處)左右各推壓2~3次。由于頸椎部難以進行捏脊,因此可用一手或兩手的拇指指腹進行推擦,以加強刺激,也可以拇指與食指對應用力,捏提項頸后肌肉。
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三次提一下肌膚,稱為“捏三提一法”,每捏五次提一次,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刺激較輕,“捏三提一”刺激最強。捏脊的時間視孩子的病情和體質而定,一般每天或隔天一次,每次5~6分鐘,體質較差的小兒捏拿次數不宜過多,以3~5分鐘為宜。當孩子患有感染性疾病(如腸道感染等)、嚴重營養(yǎng)不良、重癥心臟病、癲癇、癡呆、紫癜、皮膚病或背部皮膚有破損時,不適宜做捏脊治療,伴有高熱、出血傾向的孩子更要慎用捏脊方法。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