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wǎng)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人體穴位圖 > 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的補瀉原則

時間:2012-05-31 11:36:34   來源:人體穴位網(wǎng)  作者:eeocool.cn

艾灸療法的補瀉原則

與其他療法一樣,艾灸療法也分為補法與瀉法,其總的原則為:刺激性較弱的為補法,刺激性較強的為瀉法;前者灸至皮膚略紅即可,后者則以灸后發(fā)泡或形成灸瘡為宜。下面,我們對艾條與艾炷兩種灸法的補瀉進行具體闡述:

(1)艾條灸的補瀉

艾條灸的補瀉,關鍵在操作技術上,即不同的操作方法可產(chǎn)生相應的補瀉效果。如補法:用艾條溫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分鐘,可起到促進生理機能、解除過度抑制、引起正常興奮的作用;瀉法:用艾條雀啄灸,每穴每次5~7分鐘,雀啄60~100次,并可根據(jù)病情適當延長時間或增加灸的強度,可起到鎮(zhèn)靜、緩解、制止、促進正常的抑制等作用。另外,施補法時,艾條宜小而細;瀉法時,艾條宜大而粗。

(2)艾炷灸的補瀉

與艾條灸不同,艾炷灸補瀉法主要與艾炷大小與壯數(shù)多少有關。其補法即點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滅,火力微而溫和,且時間宜長,壯數(shù)較多,艾炷大,灸治完畢后用手按壓施灸穴位,謂之真氣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緩進,發(fā)揮溫通經(jīng)脈,驅(qū)散寒邪,扶陽益氣,行氣活血,強壯機能的溫補作用。艾炷灸的瀉法即點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局部燒灼發(fā)燙時,宜立即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shù)較少,艾炷小,施灸完畢后不按其穴,則謂開其穴而邪氣可散,可使火毒邪熱由肌表而散,從而達到以熱引熱的目的。
 

查看評論

標簽:艾灸

上一篇:隔物灸法     下一篇:艾灸療法注意事項

評論:艾灸療法的補瀉原則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wǎng)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所有